有人轻蔑我,将如何对待呢?那是他的事。在言行方面不做出任何令人轻蔑的事,那可是我的事。有人嫉恨我,将如何对待呢?那是他的事。

——《沉思录》卷十一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首次见到,来自于书《被讨厌的勇气》。

概述

课题分离,就是将自己的课题和和别人的分开,只管好与自己相关的课题。换句话说,就是明确问题的责任归属,互不干涉,减少内耗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子女独立过程中,父母总是会过度操心子女的衣食起居,怕他们在社会上吃亏。然而,从课题分离角度上来讲,生活终究是子女们自己的,父母不能包办一切。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事业道路,都要子女自己作出选择。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对课题分离的实践是这么描述的,当遇到麻烦,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 这是谁的课题?即这件事究竟和谁相关?
  • 后果谁来承担?即这件事情如果办好了或者办砸了,最大的受益人(受害人)会是谁?

就从子女选择结婚对象这个问题上来看,子女喜欢什么样的异性,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子女的课题,最终的后果也和子女自己最相关。所以,婚姻的选择问题,最大程度上是子女的课题。

误解

课题分离秉持的是谁的课题谁做主的原则。但仍然有两个细节容易产生。

第一种,是一种过于消极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课题分离就是放任不管,是虚无主义的“躺平”态度。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课题分离原则是积极向上的,它希望人们应该面对生活有积极入世的进取态度。面对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地逃避问题。

例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如果错误地使用“课题分离”原则,父母会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而与自己无关,从而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但这并不是课题分离所倡导的。相反,如果使用课题分离原则,父母首先应该承认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同时,父母也应该秉持积极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氛围并提供最大帮助,保持孩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同时,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第二个,倒过来,是一种过于积极的理解。有一些人会认为,课题分离就是把自己变得完美。

然而,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承认自己本身的存在价值。人生来平等,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缺点,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有些性格特性在一种环境下是长处,到了另一个环境,就可能变成缺点。但是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所以,我们要首先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使用课题分离原则分析并处理问题。

而“把自己变得完美”这样的想法,其核心还是在于对外界不切实际的讨好,就好像自己的内心是在说“我必须按照外界的世界对我的要求,把我自己变得完美,这样我才能心安理得的生活”。以上的想法,因为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仅不是课题分离所倡导的,而且与其完全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课题分离”首先是要人达成对自身的接纳,然后再以理性分析并解决问题。

名人的例子

我们能在很多名人的身上看到他们践行的课题分离的原则。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

参考罗振宇老师的《罗辑思维》节目:罗辑思维 99 成大事者不纠结 - YouTube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秉持课题分离的一生,他并不聪明,而且家境也不算好,但是运气不错,很受皇帝的赏识,年轻的时候也比较轻狂而得罪一些人,也经历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而在曾国藩二次出山之后,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态度也让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天津教案”是一个棘手的事件,当时法国传教士和天津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太大,以至于几个老百姓因为听信谣言而过与愤怒把法国的教堂和领事馆烧毁。对于刚上任不论怎么处理,都会非常棘手。如果保护法国人,就会被骂是卖国贼,如果严惩,则会导致列强对中国更深的压迫。

而曾国藩则采取了“就事论事”的态度。杀人放火是不对的,而且并无证据证明法国人在国内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于是,曾国藩惩戒了天津的士民并向法国赔礼道歉。这个结果虽遭致了当时平民的不满,但是平心而论也是公平的。

从天津教案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就利用了课题分离的原则,也即,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是我的事,而至于我会不会被别人骂,则是他们的事,至少这件事是被公正处理了,对西方列强有了交代,而且避免了更多矛盾冲突的发生。

王旦:不揽好名声,也不推辞坏名声,该如何就如何

参考罗振宇老师的节目:得到APP -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在得到

王旦是北宋的宰相,文官。他的做事方式就是“我不揽好事,也不推坏名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举个例子,1017 年真宗皇帝让王旦推荐宰相的人选,王旦明知皇帝不喜欢寇准,但还是毅然推荐。他对此的解释是:“你问我谁最合适,我认为是寇准,至于您怎么想,与我无关,我作为宰相,应该诚实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后来当寇准找王旦推荐的时候,却被王旦一口拒绝,因为“你找我推荐,”

史蒂芬·茨威格:战争时期依然做一个好作家

我在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这本书中看到,其实茨威格也是一个入世的积极主义者。虽然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对人类社会失望至极,但是他仍然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他是一名作家,他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然后,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作品,让后世的我们能够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

我一生中从来不要求别人同意我的想法。只要能把我的信念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昨日的世界》P175

奥勒留:别人的态度与我无关

该篇笔记开头引用的来自《沉思录》的摘抄,与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奥勒留是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一名哲学家。《沉思录》就是来自于他对日常生活的思考笔记。他作为皇帝,每天总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然而,他所秉持的原则就是,你们怎么看我是你们的事情,而我作为皇帝,就应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公民安居乐业,其他人对我的侮辱和诽谤,与我关系不大,当我把事情都能做好,那么好名声自然而然就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