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清代四大名臣之一,抵抗太平天国有功,被认为延续清朝半个世纪的国运,是清朝的中兴之臣。
时空座标:清代末期,中国,出生于湖南长沙
曾国藩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是一名良臣,增强国家的国力,例如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是一名爱国者,但同时屠城并有勾结境外势力的嫌疑。
对抗太平天国和屠城
1851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 曾国藩创建湖南团练,扩编湘军。1854 进攻太平天国,在靖港水战中被俘,差一点投河自尽,至此,曾国藩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
1855 战役失败,被困守南昌,1856 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曾国藩攻陷武汉。此后战役胜利。并在 1860 屠城安庆,1864 屠城南京。
从后来的经历来看,曾国藩是一名爱国者,为国为民,但是他为什么要做出屠城这种残忍的事情?这种看似矛盾的经历曾国藩的“不得已”在哪里?
关于这件事情,我的看法是,曾国藩与其说是一名爱国者,不如说是维护清廷统治的大臣。他所做的事情,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维护清朝的核心利益。而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起义集团,残酷镇压符合清朝的利益。而在当时,清统治在鸦片战争之后,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保护人民并不是曾国藩的第一目标。所以才出现了屠城的惨剧。
虽然屠城的结果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湘军的士兵也在屠城中获得了应得的利益,清朝统治得以维系,但是曾国藩却在历史上留下来残忍的骂名,历史也算是公正的吧。
天津教案的课题分离
天津教案事件特别能够体现曾国藩的执政特色。对于天津教案的评价,来自于《罗辑思维》第99期丨成大事者不纠结 - 得到APP
当时法国的传教士在天津传教,收留儿童。然而,当地的很多老百姓排外,就散步流言,说传教士拐卖儿童。而后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愤怒的天津人民吧法国外交官,神父,外交官杀了,把教堂也烧了。
天津教案就成为了巨大的难题摆在曾国藩的面前,如果偏向洋人,那就要背负汉奸的骂名。如果偏向国人,那么洋人就要进攻,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
而曾国藩做了三件事:
- 第一件,杀人偿命。谁杀的人,就要抓起来砍了
- 第二件,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 第三件,让当时纵容杀人的通商大臣前往法国赔礼道歉
以上的三件事,一眼看起来,貌似曾国藩站在洋人这边。但实际上,确挑不出曾国藩什么毛病。因为杀人放火确实不对,损坏了别人的财务也应该赔偿,这就是讲理的就事论事的态度。
就这样,曾国藩把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得体到位,既避免了更多的灾难,又没有给其他人落下口舌。退一步看,曾国藩没有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行事,而是跳出了这个框架,用“正办”的方法处理问题,将外界纷扰的评价隔离开来,用自己的本心做事。这也是一种课题分离的态度。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莫向外求的保守主义
曾国藩放到现在,那一定是个 I 人。他总结他的战争逻辑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例如,他在任何地方扎营,都要先挖沟做防御工事,而且规矩很明确,就是要两米深,比人高。另外,他在包围城池时也是用的同样的招数,把敌人的城池围得死死的,让里面的人坚持不了投降。以至于获得了一个外号叫“曾铁桶”。
对此我的评价是,曾国藩是一个内在修炼的好手。首先,他是一名保守主义者,他先承认自己不是什么军事奇才,没有打仗的天赋,然后,就尽自己可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力求自己不输,而等待他人犯错。就像在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就是要自己不输,而后太平天国自己在内部崩溃,史称“天京事变”。
我曾在杭州上天竺上香的时候,看到寺庙门口的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莫向外求”。人总是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稳定,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内圣外王的实践者
修炼内心是自己的事情,然后总是要做点什么“输出”,改变一点世界才能算实现了个人价值。修炼内心是“内圣”,而实现外在价值是“外王”,这便是儒家孟子所推崇的“内圣外王”。
而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极佳的内圣外王的例子。他少年时期学习成绩不好,考了七次进士才中。而在早年的做官生涯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直接,甚至有些“笨”,而且喜欢强行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于是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包括咸丰皇帝。
于是乎,在曾国藩的父亲去世时候,咸丰皇帝就让他回家守丁忧,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
然而,在曾国藩第二次复出之后,他却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连他自己也说:“之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别人哪里都不对,而现在我心性大变,能在别人身上看到很多长处。”
而正是这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成功修炼,使得曾国藩成为了历史上的名臣。在他第二次做官的经历中,他不再把外界环境当作自己要改变的对象,而承认自己需要他人力量的帮助,性格也变得格外开放和包容。
正是承认了自己的局限,被外界打到了谷底,才不会去抱怨外界环境。选择接纳外界之后,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我想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吧。
真诚的生命态度
从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诚对待自己的人。对待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不走极端,踏实做事不取巧,面对难题实事求是,面对别人的非难泰然处之。在他的一生中,我看不到纠结,也看不到一点的认知失调的痕迹。他就是一个真诚的人,活出自己本色,从不抱怨社会和环境,只求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踏实做事者。
这样的处世态度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