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被讨厌的勇气》第五夜 认真的人“活在当下”

具有神奇疗愈功能的一本书,融合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论,着重阐述了人应该对自身的成长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本书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解构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给出了调整心态的解决方案。

全书的主题可概括为三个部分:

  • 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 人应该如何看待他人?
  • 人应该如何界定关系?

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而个体心理学给了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看待自己:自我价值感和成长叙事

本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自卑感。正如书名《被讨厌的勇气》一样,人们普遍缺乏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而活在别人的价值评判中。

其中有东亚文化的原因,东亚文化讲究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例如儒家的那一套小人和君子标准,认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子。而活在这样文化底色中的人们,普遍会接受并认同他人的评判,而找不到自我在其中的价值。

作者点明了这一点,我总结为“自卑叙事”,意思就是:我们天然认为自己是应该以别人的评判为准绳而进步,一旦达不到这个要求,我们就会用自卑来绑架自己,从而陷入矛盾。

然而,作者也指出,自卑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编造的故事,要想自己过得舒心,我们应该用另外一个“成长叙事”,也就是鼓励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因为毕竟人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

活在当下,就是从自我出发,承认自己的“存在即为合理”的存在主义观点,积极面对生活,自主寻求改变,关注当下可以做的改变,从而赢得成长。

看待他人: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如何对待他人,作者举了两个点,分别是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

他者信赖的意思和“自我价值感”有点类似,就是不仅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承认其他人的存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探寻他人相处之道。

他者贡献则是强调我们能为他人付出些什么,而作者也认为,我们自身幸福感也应该来自于“奉献感”。对他人提供价值,是获取幸福最主要的手段。

界定关系:课题分离

在确定了如何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之后,如何看待关系,作者给出的解决方式是: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分别代表了边界感和归属感。

课题分离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专注于和自己相关的课题,而不要介入其他人的课题。核心评判标准是,这件事情的后果应该谁来承担?如果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那就是自己的课题,反之就是他人的课题。把握课题分离原则,我们就能掌握好关系的边界感。

共同体感觉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即为“我应该是与世界是一体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这样的观点有点类似于佛教的无我观点,核心在于承认自己和世界的关联,而不是分离、割裂、对立的。

建立在共同体感觉基础上的世界观,作为“世界探索者”的自我,应该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而非评判他人,不与社会和环境对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元,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比较

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

—— 岸见一郎

作者宣扬个体心理学,是因为这是一门“积极的学问”,是寻找个体主观能动性,以结果为导向的学说。

相比精神分析学,则是一门以原因为导向的学问。然而过度追求原因,容易导致人的行为陷入泥潭而进入怨天尤人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