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体心理学,我第一次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遇到这个概念,觉得非常受用。
个体心理学来自阿德勒,也称为“积极心理学”。它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和积极生活的心理学理论,对当今的生活有很强的受用价值。
概述
阿德勒不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精神分析中“性是一切的本能,人的行为是由潜意识决定的”等观点,而提出了新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注意“个体心理学”的名字有误导性,它并不是一个关于“个人个体”的理论,而是更强调“一体性”,即人和自己,人与社会应该是一体的,而不应该割裂研究的。
个体心理学有几个核心观点:
- 否认性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认为性只是个体欲望的表达
- 肯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获得更多的权力和成就,达成个人发展
- 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重要性,人要通过和社会互动而获得成长
- 承认人的价值,人不是自己欲望的行尸走肉,而应该积极寻求发展
- 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社会基础和人际关系
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非常积极,与精神分析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是可以成长的。而精神分析则否定这一点而更倾向于认为人无法逃脱本能的牢笼,而只是潜意识的奴隶。
和精神分析学的不同
对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分析认为:
- 承认潜意识的重要性,强调生物学因素,人更多靠本能在生存,而性作为人最重要的欲望,掌控着人的命运
- 决定论,认为人一生中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人的任何想法都能追溯到某个之前的经历。
精神分析给是“向前看”的,并且是“全知”的,就好像宗教一样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已经都被解释了,所有的答案都已经找到。例如一个人所有的行为,在其童年都可以找到其源头的想法。
而个体心理学更是在“向后看”,首先承认自己的现状,然后怎么做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心态变得更美。
消极与积极
我在得到课程《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了解过精神分析学。其中有大量的术语,在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觉得有点不知所云,例如“口欲期”,“肛欲期”这样的定义。让我觉得挺震惊,但在了解其细节以后又觉得还有一些道理。
精神分析更偏向于消极应对,因为它认为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决定了,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师更多是在“溯源”问题的原因,通过解决原因来改变行为。
而我在接触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时,会有一种“绝望感”,会觉得我身上的问题很多,都无法解决。而且大量来自于原生家庭给我的不好影响我也会埋怨我的父母。
而个体心理学则完全不一样。我第一次接触是在得到课程《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学习之后给了我很大启发。
首先,它承认了个人的价值,认为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长处。在接纳了自己之后,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接触了个体心理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我很好,而且我可以变得更好”,而的确,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之下,我的确有了自信,并获得了不错的成长。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在中国的环境中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胆子很小,不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也不愿意与陌生人社交,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
当我在美国时,美国人的自信曾经深深让我觉得惊讶,他们很自信的表达自我,并且对于犯错毫不忌讳,不得不说,在那样的环境下,这样的性格真的能赢取关注,获得机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是自卑情结。从中国教育来看,我们从小都接受打压管理式的教育,而忽视人的天性和自主的创造力。在这样持续的压力下,很多人养成了自卑的习惯。这样的自卑情结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 害怕尝试陌生事物,因为尝试陌生领域往往会失败,而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不敢表现自己,因为暴露自己会招致更多的关注,而更多关注则意味着更多的否定,会让人难以承受
- 不敢打破规则,因为服从是最安全的,只需要呆在舒适区里即可,而打破规则虽然有时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是却有极大的风险。
在我与中国人和美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上三点是我认为差异最大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鼓励读者打破自卑,接纳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无需过于关注别人的评价。同时,从课题分离的角度看,别人的评价只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
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强调人应该在关系中成长。世界,个人和他人是一体的,别人的福祉也可以是我的福祉,而我的快乐也可以成就他人的幸福。
这样的观点有点像佛学中无我的观点。佛学认为“我”只是一种假象,而阿德勒认为自我成长无法独立于整个世界。
结合精神分析的个人成长
虽然个体心理学对自我发展很有用,但是精神分析也不是毫无价值。首先在《Adleria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arpy 第五版》中就提到,精神分析学说可以很好应用于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也被广泛使用。
而的个人经验告诉我,精神分析中的一些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因为在个体心理学中,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而精神分析工具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明白自己的行为之后,下一步就可以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做出改变。
所以,我们可以把精神分析当作工具,把个体心理学当作指导思想,来更好地关注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