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 维特根斯坦
Ludwig Jesef Johann Wittgenstein
哲学家
生平
生于维也纳,家庭环境优渥。是一名犹太人。曾经担任剑桥大学的教授。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后,维特根斯坦陷入抑郁。在晚年,维特根斯坦曾前往康奈尔大学任教。从美国返回伦敦,死于前列腺癌。
一生中最有名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两本书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做了十分深入的思考,并指出语言的局限及其边界。
死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人是没有体验过死的。如果把永恒理解为不是无限的时间的持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则现在生活着的人,就永恒的活着。我们的生命是无止境的,正如我们的视野是没有界限的一样。
——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
总体来说,他的思想有两个词来形容比较贴切:
语言行动、和世界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有边界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边界。当一件事情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时候,也就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
因为语言有边界,那么世界上就一定存在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神秘事物和神秘体验,这样的体验就是人类所无法理解的。例如宗教,道德,美等抽象的概念。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些概念本身不荒谬,但是我们用来描述它们的语言就是荒谬的。
语言的本质是编码,我认为也是如此,不同文化的语言不同,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无法用语言表述就意味着无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
语言的限制,导致了世界上很多问题我们都难以理解。关于哲学,也是有一样的问题。这就引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
语言游戏和语言图像
“语言图像”认为,语言应该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物或者“行动”对应起来,那么语言是有意义的。
然而,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哲学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形而上学问题则完全脱离了实际行动,而这样一来,语言中的词汇没有了内涵和外延,也就没有了意义。
各种各样的哲学理论可以发明大量的名词和概念,不同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那这样的讨论有何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语言的游戏,是虚无的。光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不无道理。
关于“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讨论:
维特根斯坦:如果有人看着天对我说,“我想快下雨了,因此我存在。”那么我不理解他。
普利查德:这都很好;但我们想知道的是:“我思故我在”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