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

你可按照主题检索笔记:

这里的一切,即我脑海知识的“镜像”。

初衷?

不知你是否感同身受:学习后立即就忘。不懂学习收获的知识如何使用。

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当别人问起我有什么启发的时候,我说不出来。

所以,我一直在找一种高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我快速学习、理解和记忆。经过不断尝试,我发现必须要经过整理才能内化知识。

2022 年,我开始做自己的个人笔记。

而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可以将我的一些观点做成网站发布出来了。

也同时希望你关注我的博客“阿森毛不多”。

然而博客有一个问题:它是由时间轴驱动的,无法构建一个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而很有幸,obsidian 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化知识整理工具。

即日,我会将我的笔记以概念词条的方式沉淀在这里。

这个知识库创建于 2024 年 10 月,看看过个十年,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 IT 从业者的眼界

知识库里的内容,我想回答一个问题:程序员应该有什么样的眼界?

作为 IT 工作者,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 IT 从业者,只会把眼光局限在解决技术问题上。

计算机本质是工具(包括 AI 也是),而工具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认为,对用户的洞察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

人工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我特别认同吴军老师说的:

真正好的程序员,同时也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技术是手段,而需求是目的。

只有掌握用户需求,才能让技术产生价值。

原则

  • 长期主义:知识的半衰期应该越长越好。所以,知识库中的笔记都在长期意义上有价值,时效性强的信息不会记录在里面。
  • 🧑‍💻 我的认识:所有笔记都是我自己学习时的记录。如对于事实有疑问,我会先和 AI 验证,力求准确。当然笔记里除了事实以外,还有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 🔗 双向链接:词条和词条之间有复杂的双向链接关系,我想把知识织成一个网络。

按照阶段分类的标签

出了主题标签以外,还有阶段性标签:

  • 🌱 种子 seed :感兴趣的概念,等待进一步研究。
  • 🪴 树苗 sapling :已经花了一些时间的概念,形成了大致理解。
  • 🌲 树木 tree :深入研究之后,例如阅读相关的经典文献,概念编程树木。
  • 🍎 果实 fruit :研究成果,往往是有独到看法的一篇文章。
  • 🐾 模式 pattern :一些跨概念的“模式”,也是驻留在我脑海里的一些规律。
  • 🐑 绵羊 sheep :知识花园中的一些明确的事件、地点和人物研究。

最后,希望你的参与

没办法,根据 2025 年最新科学理解,人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最高只有 10bit/s 。所以我的认知带宽有限,笔记里一定有不正确的地方

如有错误,欢迎你在评论区提出来。